|

国际妇女节丨远离宫颈癌,健康早守护

时间:2024-04-19 10:48:23  来源:  作者:
每个女性生活中都可能有很多角色,
是早睡早起的乖巧女儿,是准备早饭的超人妈妈,
是早早备战双十一的购物达人,也可能是万事早准备的职场六边形。
其实女性最重要的角色是“她自己”,
而早早的健康准备则是女性“做自己”最重要的底气。
这个国际妇女节,我们一起为健康早做准备,
了解如何远离威胁女性健康的“TOP级杀手”之一-宫颈癌
 
2023年ICO/IARC中国HPV和相关疾病报告显示,
2020年在中国15~44岁女性中,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女性肿瘤第三位”

宫颈癌正年轻化,年轻女性也别忽视!
宫颈在哪里?
宫颈是子宫的最下端部分,宫颈的下段与阴道相连接,形状是圆柱状,长度大概3cm。宫颈的健康很重要,女性的一生中,受精、妊娠和分娩的过程宫颈都会参与。
宫颈癌危害大并逐渐年轻化
近年来,宫颈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,宫颈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。一项关于宫颈癌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,诊断为子宫颈癌的最小年龄可仅为17岁。所以,除了成年女性,小女孩也要提高对宫颈癌的预防意识!

宫颈癌元凶HPV,中国女性需警惕

几乎所有的宫颈癌(99.7%)都与HPV的感染有关。
什么是HPV?HPV有什么危害?
HPV的中文名是「人乳头瘤病毒」,可存活于皮肤和黏膜上,感染部位包括口腔、咽喉、阴茎皮肤、外阴、肛门、阴道、宫颈和直肠。目前已知有200多种型别,根据致癌性的不同分为高危型别和低危型别。

值得注意的是,2023 年ICO/IARC 全球及中国HPV 相关疾病报告显示:中国女性约98%的宫颈癌由高危型HPV导致。
中国子宫颈细胞学正常女性中高危型HPV感染前三位分别为HPV52/16/58,而且相比于全球,中国子宫颈细胞学正常女性HPV52/58的感染率是全球的近2倍。



HPV防不胜防,大小年龄都可能感染
 

HPV感染几乎没有症状
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感染HPV,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。

HPV传播途径多
1.性行为是感染HPV的主要途径,但不是唯一途径。
2.HPV可通过母婴传播以及直接接触传播,如皮肤黏膜接触,手接触了HPV污染的物品后,在如厕、沐浴时可能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,或者是生殖器官接触到带有HPV污染的浴巾、内衣等也有可能被感染。

HPV感染率高,感染年龄呈双峰分布
1.一项2019年纳入198项研究的中国系统性综述显示:中国25-45岁成年女性中,高危型HPV感染率高达19.9%,其中健康体检人群感染率高达12.9%。这意味着,平均每5个25-45岁女性中,就可能有1人感染高危型别HPV。
2.一项中国多中心、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:中国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龄呈“双峰” 分布:第一个高峰在“17-24岁”,第二个高峰在“40-44岁”。
所以,成年和未成年女性都需要重视预防宫颈癌!
面对宫颈癌,早预防优势多!

如何预防宫颈癌?
HPV疫苗接种是预防HP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,2023年中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提出,接种预防性HPV疫苗属于宫颈癌三级预防策略的第一步。

早接种HPV疫苗有什么优势?
2021年中国《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》优先推荐9-26岁女性接种HPV疫苗,推荐27-45岁有条件的女性接种HPV疫苗。

1.小年龄女性接种HPV疫苗的重要性:
WHO建议,9-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应该作为首要接种对象。
年龄小容易激发更好的免疫反应,帮助青少年女性获得更好的保护。
适龄女孩在首次性行为前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更好的预防效果。

2.成年女性接种HPV疫苗的重要性:
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的《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》中表示:“对于已发生性行为的女性,研究实验表明接种HPV疫苗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。” 
HPV疫苗并不只对从未感染过HPV的女性有效。因为疫苗是多价的,即使感染了一个HPV型别,疫苗还可以预防该疫苗覆盖的其他HPV型别感染导致的病变。

别担心,HPV疫苗不含活病毒



 

目前中国境内已获批上市的HPV疫苗,其活性成分均为蛋白质,不含有活病毒,所以没有感染性和致癌性。
中国境内已获批上市的HPV疫苗也均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——会在疫苗上市前进行HPV疫苗安全性的研究,并在疫苗上市后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测。

 

HPV疫苗如何选择

目前所有9-45岁适龄女性都可按需选择9/4/2价HPV疫苗23-27,而9-14岁女孩也可选择二剂次接种程序23,25-27,#,这将降低9-14岁女孩预防宫颈癌的经济和时间成本。


 

健康早守护,人生不设限!
无论是小女孩
还是大女人,
提早为自己/女儿
做好健康准备,
远离宫颈癌威胁
在每个阶段
拥有最足的底气“做自己”,
才有最足的力气
承担更多角色,
体验精彩人生!


(来稿:疫苗与免疫专业委员会 宋俊颖)